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资讯
山东国企靠创新赢得市场优势
日期:2012-07-30 

【概要描述】

  国企是山东经济的骨干。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省国企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在所处产业中的关联协作配套企业众多。大企业集团的兴衰往往关系到一个产业或众多企业的命运,但国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更多是依赖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所处的行业地位,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面向全球获取技术资源

  最近几年,我省国企在跨国并购重组中的表现分外抢眼:山东重工潍柴集团通过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和意大利法拉帝公司,先后掌握了16-33升船用发动机技术和国际领先的游艇研发制造技术;浪潮集团完成收购奇梦达高端封装测试线,跨越式地拥有了12英寸集成电路核心设计、研发、检测和生产能力;中国重汽通过与德国曼公司重组合作,重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跨国合作,获取全球先进技术资源,使得我省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省国企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以前在科技上以引进、模仿为主,较少涉及核心技术、储备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层次较低,难以支撑科研项目的需求,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一些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研发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为此,我省不少国企利用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整合各种科研资源,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强各类创新联盟建设。山东重工潍柴集团牵头建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等合作平台,丰富了企业创新模式。海信集团与著名跨国公司、各类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山东能源与山东大学共建了能源研究院,兖矿集团、山钢集团、华鲁集团分别参加了国家组建的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对外合作提升了创新能力。

  加大科研投入渐成共识

  提升创新能力,投入必不可少。我省国企已经意识到研发投入的重要性,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全省国企科技活动经费达到2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26倍。滨州活塞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山推股份2011年研发费用占比均超过3.5%。山钢集团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2011年研发投入40亿元,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00余项。

  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我省国企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得以突破。浪潮集团计算机云计算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烟台万华研制出MDI大型化工装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这项技术的四个国家之一,烟台氨纶集团长丝新产品成功实现量产,打破了国外长达40年的技术垄断,海信集团建成了中国彩电行业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模组生产线。

  “十一五”期间,全省国有企业共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专利10234项,其中在2011年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2项。有的专利技术还通过转让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兖矿集团“气化烧嘴在线投料方法”获得美国和南非发明专利,技术转让收益1.14亿元;鲁商集团制药业获得专利授权14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36项,合同金额8366万元。

  吸引高端人才要靠机制创新

  为吸引海外人才,省国资委在美国先后召开两场推介会,发布了21户省管企业178名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山东重工潍柴集团组建了一流的招聘团队,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5名。浪潮集团通过国际并购,两次引进德国奇梦达公司高层次人才团队共计40余人。兖矿集团通过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公司,一次性吸收国外专业技术人才1400余人。到2011年底,省管企业共有国家“千人计划”3人,泰山学者1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7人。

  用好人才,关键是制度改革。各企业着力推进以市场化选聘为突破口的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聘、竞争上岗、按考核结果提拔使用。目前省管企业市场化选聘率总体已达70%以上。中国重汽建立了非领导职务晋升通道,从制度上解决了技术人员、高技能人员岗位晋升问题。山东重工对中层干部坚持按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干部选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体现。

  在考核分配机制方面,一向保守的国企也开始打破坚冰,不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鲁信集团逐步建立起向优秀人才、业务骨干倾斜的薪酬制度,业绩突出的一线业务骨干收入超过集团主要领导。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对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奖,最高年薪超过百万。浪潮集团设立研发项目奖励基金,采用股票、期权等长效激励措施,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质待遇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目前,我省国企正面临着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央企共同参与的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不断加大人才本土化进程,重金吸纳国内高层次人才、潜力型人才加盟。我省国有企业急需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企业人才数量增长的速度远低于企业发展速度,个别企业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如何形成市场化的人才选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的模式,我省国企急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