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工园区建设及其现状
化工园区建设是近年来国际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内外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产业空间集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化学工业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地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等而建设的化工园区蓬勃兴起,对于促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发展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幅射作用。当前世界上主要的化工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石化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企业集群地区。“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产业的石油和化学化工园区,在沿海、沿江、以及部分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化工园区建设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化工园区分为大型石油化工型、精细化工型、城市搬迁型和老企业扩张型四种类型。
(1)大型石油化工型。是以世界级规模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采用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协同发展。这类园区规模大,与国际化工园区接轨。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工园区、惠州化工园区、福建泉港化学工业园等。
(2)精细化工型。一般为中小型园区,以精细或专用化学品以及非大宗合成材料为主,大都各具特色。如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围绕特种有机原料、材料进行开发,常熟国际氟化工园区主要开发氟化工产品,常州化工开发园区主要开发ABS、PVC等产品,泰兴化工园区主要开发烧碱、氯、聚丙烯系列产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开发合成材料等。
(3)城市搬迁型。就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在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如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合肥化工园区等。
(4)老企业扩张型。这类园区一般是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以特色产品为核心,幅射、扩张而建设的化工园区,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产品特色比较鲜明,对外商和其他投资者也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类园区一般在内陆地区,通常称为“内陆园区”,如齐鲁化学工业园等。
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西部一些地区在参考东部经验的基础上,也在筹划建设新的园区。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建化工园区达60多家。主要有:上海化学工业区(曹泾)、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区、常熟国际氟化工园区、苏州经济新区化工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张家港)、镇江经济开发区(镇江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中国精细化工园区(泰兴)、常州化工开发园区、浙江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宁波化学工业园区、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福建泉港石油化工区、广东大亚湾开发区石化工业区(惠州)、四川西部化工城(泸州)、广东茂名石化工业区、广东珠海石化工业区、北京精细化工园区、山东齐鲁化学工业园、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河北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区、深圳精细化工园区等。
二、济南市石油化学工业及其园区建设现状
济南市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业、有机化工、化肥制造业、无机化工、农药、其他化学工业等。重点石化产品涉及到原油加工、合成氨、浓硝酸、氢氧化钠、农药、化肥、纯苯、甲醇、油墨、无机颜料等。
济南市各县(市)区把工业园区建设作经济的重要载体予以高度重视,园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底,全市10个重点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市出口加工区;省政府批准的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开发区;经各级政府部门批准拟保留的济南民营科技产业园、长清区万德镇工业示范园,济北民营经济园,商河县经济开发区、济西工业园和济南化工工业园)共进驻企业2694家,其中民营企业2173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80.66%。
济南市化工企业存在着大型企业偏少、中小企业较多,老企业较多,新型企业较少,搬迁改造任务重,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园区规划相对滞后等问题。为改变上述现状,实现济南化工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2005年济南市于天桥区黄河北部地区308国道北侧规划建设了“济南化工工业园”。济南化工工业园4.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天桥区目前已投资近7000万元,前期拆迁、征地安置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经完成。济南裕兴化工厂、济南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蓝星石油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济南明湖热电厂、皇冠油墨、舜立创业中心、多利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签订了入园协议。
三、工业园区的区域性安全评价有待推进
1、首先要高起点建设化工园区
园区实现“一体化”建设。一是项目设计一体化,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必须有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内容应包括园区的产业定位、产业链构成,公用工程、港口、道路、物流、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以及园区组织和管理机构;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形成化工项目链。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公用工程设施。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网、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四是园区建设要综合考虑安全、消防及应急救援体系。五是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驻园业主提供一站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另外,园区规划要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实行准入制度,严格筛选、科学论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适合本园区的特色和园情、产品新、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安全性差、污染大的项目进入园区。要合理布局,园区的布局应与当地和资源市场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企业搬迁相结合,对于靠近主城区、并对城市布局和安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化工企业,应迁出城区集中发展;园区建设要特色鲜明、规模适度。
2、化工园区亟待区域性安全评价,加快应急系统建设
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化工园区建设,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化工园区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有产业发展规划,无安全规划;有单个企业安全评价,无化工园区区域安全评价;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不仅高度集中,而且数量巨大,一旦发生事故,影响巨大;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工作有的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技术、人才、资金都比较缺乏。业内人士指出,未来15年到20年,化工园区生产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凸现。
化工园区区域安全规划评价是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
从我国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现状来看,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完善:一是大部分园区没有建立“应急响应中心”,已建成应急响应中心的却不具备应急响应中心应具备的功能。表现在接处警能力低、基础数据信息不足等,普遍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二是应急预案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支持系统缺乏或功能不足。缺乏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差,一方面面临着人才缺乏的瓶颈,另一方面面临着基本信息数据库严重匮乏的尴尬。三是各级应急响应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协调指挥有待加强。很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即使实现了,不可持续。四是不能做到快速响应、有效应对。
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应急体制模式的建立。若能正确确定化工园区的应急响应模式,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化工区的应急体制模式。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是“管委会”应急响应体制的支撑平台。
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要解决决策支持系统问题。基于事故案例和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模拟后果软件,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采用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监测设备收集监测指标,根据监测指标值来确定响应级别等。
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要解决“指挥孤岛”问题。化工园区在建设应急响应系统时,对应急指挥中心内的要素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于指挥中心以外的要素考虑不够,外部信息获取与协调指挥的效率与指挥中心不匹配,形成了“指挥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急事件的快速协调和处理能力。
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要解决应急预案问题。要解决各级应急预案结构、内容等基本问题。要解决各级应急预案编制程序、修订及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问题。所编制的化工园区应急预案管理软件上要与有关政府的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接口,下要与园区众多企业预案管理系统接口,实现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
此外,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建设要解决培训、演练问题。既要重视“综合演练”,又要重视“桌面演练”、“功能演练”。
化工园区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接轨问题,更要考虑到化工园区生产安全事故的自身特点,立足快速响应、科学分析与决策、有效应对的原则建设我国的化工园区的应急响应系统。
3、国内区域性安全评价的进展
针对园区化工企业密集、安全风险较大的现实和应急系统建设,国家安监总局及我省安监局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均明确指出:开展化学工业园区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实现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安全水平。一些地区已率先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编制园区区域安全评价规划,为园区的区域性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日照市制定了《日照市岚山港规划区区域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工作方案》,提出了总体安全评价的范围、要达到的目的和总体工作安排,并委托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进行了区域性评价。珠海对临港工业区危险源的分布、危险源的评价、应急组织机构、应急资源、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以及如何提高区域事故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论证,对方案进行了充分完善。天津临港工业区委托编制了《天津临港工业区安全评价与规划》。宁波大榭开发区进行LNG场址及区域安全环境评估。2006年5月28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A区)安全规划》也已通过专家评审,等等。
区域安全评价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充分掌握本地区安全生产态势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为区域及区域内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本文为作者在济南市“隐患治理保障安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相关文章